飲食障礙症

理解背後的真正聲音-淺談飲食障礙症

 

撰文/盧珍珍 諮商心理師

 

     卿卿是一位大學生,進行幾次心理諮商後告知心理師,有飲食困擾問題。卿卿來自嚴格要求紀律的家庭,與父親相當疏離,但與母親非常緊密,上大學後,開始有暴食,但覺得自責後會有催吐的現象,她也會不斷地過度運動,並會確定沒有催吐出的食物,所造成在身體的累積。

     曉維是位高中生女生,身材偏瘦,非常嚴格執行飲食計畫,晚餐時間總是成為家中的爭戰時間,母親不希望曉維自己在房間吃飯,但曉維覺得與家人吃飯太有壓力了,父親總是勸導希望可以一齊吃,但曉維不希望吃飯這件事成為大家的焦點,因為明明自己看起來就是太胖了,為何大家總希望自己要多吃食物。

 

     通常有飲食困擾問題的人,不易被察覺,除非是身材偏瘦或低下於一般的體重標準的狀況,比較容易被家人、親密朋友或學校老師等發覺,否則,通常仍要依賴自己本身呈現出其他的困擾時才會求助。

     IFS治療的觀點,觀察到 #飲食障礙症(Eating Disorders),個案的內在系統會有明顯的對立狀態,同時會出現不同的情緒或信念,有過度的限制與控制身體的現象,另外,有一方努力拒絕這個控制與壓制的狀況,彼此呈現拉鋸戰,也因此讓個案會強烈的感受到焦慮焦慮解除失控感、自責或憤怒、自我厭惡等循環情緒。

   當個人被定義飲食障礙症是依照哪個對立狀態主控著大部分的時間:

 #暴食(Bulimia):呈現兩方的對立狀態。

 #厭食(Anorexia):呈現限制的一方為主控狀態。

 #嗜食(Binge eating):呈現拒絕限制的一方為主控狀態。

 #過度運動(over-exercising):呈現限制的一方為主控狀態。

 

從臨床經驗看到,如果飲食困擾的個案要停止這些損害性行為:

 *是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要被改變這些行為

 *要看到個案內在的害怕或焦慮、與行為背後的真正意涵

 *需要探索更深層內在的感覺或信念   

 *協助個案看到內在的不同情緒或信念的對立

 

不管是那種飲食困擾,都可能與更深層的感覺或信念有關,可能來自於早期的長期性批評、被羞辱、被遺棄或被忽略、或創傷事件等有關。飲食困擾只是內在的一種生存機制,可能是為了不要再感受到曾經被批評的經驗、被羞辱的記憶、曾經感受過的冷漠與忽略、或其他痛苦的情緒。

    每個人形成內在的生存機制都不同,因著我們無法決定我們過去所經歷到的經驗,但每個人都有機會被療癒與轉化過去的傷痛。當你覺得準備好,可以面對過去的傷痛時,也是給自己的一個機會與希望。

 

 

參考自1.Internal Family Systems skills training manual(2017,p.14)

       2.IFS innovations and elaborations in IFS(2016,p.49-68)

       3.圖片來自Inner Active Cards

 


回列表 線上預約掛號